首页

美女踩踏论坛

时间:2025-05-30 03:45:40 作者: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以智慧绿色“圈粉”海外 浏览量:70109

  中新网兰州7月12日电 (郭海霞 杨娜)“摘黄花菜必须赶早。”12日清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洪德镇许旗村村民张怀龙家的黄花菜地一片忙碌,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在黄绿相间的花海中穿梭,一掐一折,手指翻飞间,一根根未开的黄花“飞”入腰间的编织袋,摘满后纷纷汇集到田边的塑料周转箱,等待高温“杀青”的洗礼。

  盛夏时节,环县5万多亩黄花菜俏立枝头,与远山、白云、蓝天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村民们穿梭田间地头,抢抓时间采摘。

  忘忧草又名黄花菜、金针菜、萱草,它用途广泛,可食为佳肴、用为良药、观为名花。庆阳人常唤它作黄花菜,是当地传统农特产品,相传已有2000多年栽培历史,自古即有“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的诗句。环县是黄花菜的优势产区,品种主要以马莲黄花菜为主,花瓣厚实,口感鲜美。经加工后制成的干菜,肉厚味醇,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7月9日,甘肃省庆阳市环县,航拍镜头下村民正在采摘黄花菜。尚宸凯 摄

  张怀龙说,早上八九点后再采摘,太阳照射后开出花朵的黄花菜品质降低,影响客商收购。7年前,张怀龙承包了本村近40亩耕地,全部用来栽植黄花菜。经过几年生长后,产量一年比一年高。

  “黄花菜采摘周期大概40天,高峰期时,雇佣十来个人,从凌晨4点半开始,到上午9点多结束,每天大概能摘一千多斤。除去人工等成本,每年收入8万元左右,比外面打工收入好多了。”尝到黄花菜“甜头”的张怀龙打算再承包一些土地,把种植规模扩大到一百亩。

  在该县环城镇龚淌村,1500余亩黄花菜正迎风摇曳,含苞待放,迎来最佳采摘期。龚淌村村民邓长印家的23亩黄花菜自2016年栽植以来,经过8年生长,如今迎来了盛放期。“这两年黄花菜行情好,外地客商上门收购干黄花菜每斤报价25元左右,每亩至少收入5000元,每天起早贪黑虽然累了点,经济效益还是不错的。”邓长印说,这些金黄色的花苞,成了家里收入来源的重要途径。

图为摘黄花菜的妇女。郭海霞 摄

  黄花菜喜高温怕阴雨天,针对阴雨天采摘后黄花菜无法晾晒导致腐烂的问题,龚淌村于2016年成立了环县金实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专门收购本村及周边村里农户新采摘的黄花菜。

  7月上旬的一个阴雨天,龚淌村村民王海海和其他村民一起将采摘的新鲜黄花菜送到了合作社售卖。“前些年,遇到天阴下雨,黄花菜没法晾晒,发霉后全糟蹋了,合作社确实太方便了。”说起合作社的好处,王海海赞不绝口。

  “合作社今年收购鲜黄花菜价格每公斤4元,遇到阴雨天,每天可收1000公斤左右。收来经过锅炉熏蒸,存入冷藏室,2℃至5℃条件下,可存放15天左右。”龚淌村村支书张正林介绍说,龚淌村共有434户村民,目前共栽植黄花菜1500亩。合作社主要对农户特色种植进行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并带动周边四个村、300多户农民种植黄花菜,每户年增收5000至1万元左右。

图为航拍镜头下的环县环城镇龚淌村金实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尚宸凯 摄

  近年来,环县全力调优农业种植结构,通过政府补助种苗、企业订单种植等方式,培育多元富民产业,成立了多个黄花菜专业合作社,鼓励合作社和农户规模种植黄花菜,推动了黄花菜产业发展。目前全县种植面积5万多亩,年产值大概5亿元,已成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金花花”。(完)

【编辑:邵婉云】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西藏拉萨:航拍深秋拉萨河水系

前述人才交流大会是2024年广西春季系列招聘活动中组织规模、参与企业、覆盖范围最大的一次线下人才交流大会,呈现“供需两旺势头好、岗位多元覆盖广、引智活动形式多”等特点。据主办方统计,截至当日16时,大会入场人数达7.2万人,达成就业意向1.5万人次。

浙江诸暨发生重大刑案54岁男子在逃 警方悬赏人民币30000元缉凶

中非智库论坛第十三届会议日前在坦桑尼亚港口城市达累斯萨拉姆举行,主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非实践”。驻坦国际组织代表、外交使节及来自中国和非洲共50个国家的政府官员、智库学者、企业家等300多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会议。与会人士重点探讨中非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机制、战略举措及务实行动,为推动中非友好合作贡献智慧。

国防部:信息支援部队是全新打造的战略性兵种

多年的护边经验,让王玉发对边境管段的所有敏感地段、通道便道了如指掌。“我生长在这里,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这山坳里哪有沟沟坎坎,哪座山头有手机信号,都刻在我的脑海中。”

脸书被曝新漏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刘芳丽指出,“烟卡”首先是一种游戏,作为游戏本身没有太大的危害,但超过一个度且没有正向引导的游戏有其危害。

国家文物局从美国成功追索38件流失文物艺术品

“从国家需求出发寻找科研工作的重点和方向,是我开始科研工作时学到的第一课。”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讲师宋思扬是一名“90后”科研工作者,专研高精度控制技术。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